-
数字化供应链管理在大宗商品企业的应用 近两年,疫情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实体产业的冲击,相反数字经济却呈现高速发展,疫情正在倒逼数字经济快速发展。 国务院正式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到,到2025年时,我国的数字经济将迈向全面扩展期,届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 作为数字经济的组成部分,“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诠释着当前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并在实践场景中逐步呈现——数字技术已经并将进一步与国民经济各行业产生深度渗透和广泛融合:一方面,数字产业化让一系列新技术成果诞生,进入实体产业;另一方面,产业数字化推动企业实现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又进一步推动数字技术的更迭和发展。 大宗商品产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体,面对新形势下供应链对企业发展带来的强力冲击,在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降低成本的同时,如何提升供应链的韧性和持续防御供应链风险,将成为大宗商品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般供应链包含三流,实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实物流与资金流形成完整闭环,即运用资金采购原材料,原材料转化为产成品,产成品通过销售转化为资金,用转化资金的一部分再去采购原材料,开启新的循环。以连接形态存在的供应链,不会自觉地产生价值,需要管理方付出努力。于是就产生了供应链管理。 近年来,飞速发展的数字化技术,正在成为赋能企业转型升级的宏大力量。 企业依托平台聚合共性技术、通过大数据、区块链、数字孪生、物联网技术在仓储、物流、电子仓单、供应链场景进行集成探索。 在供应链领域,打造产业链协同平台,构建平台交易服务、仓储物流服务、金融服务、衍生品管理及数字科技服务能力,通过产业互联网方式,促进供应链多方高效协作,降本增效。 在数字风控方面,建立大宗商品领域以技术为驱动的风控平台,融合构建企业专有数据库,分析整合并建立风险度量评估模型,实现对各类风险事前建立约束机制,优化风险应对策略,促进供应链运行更加安全高效,加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在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下,供应链的数字化已从最初的推动企业业务流程改进的动力,逐渐升级为支撑企业战略转型的重要抓手。 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路径探索 第一步,业务数字化,帮助企业实现互联互通,将企业原来的所有线下业务流程管理搬到线上,中间的过程产物或结果能够得到数字化的记录,并形成数据。 第二步,流程一体化,在满足监管前提下,利用数字化技术重构组织和流程,从企业风险管理维度将企业各业务流程在系统内“实时”上线,将内部控制信息化,业务、岗位、人员、绩效等所有操作集中在一个平台内进行管理。 第三步,数据可视化,将企业业务场景化,再把场景数字化,精细配置角色与权限,覆盖企业管理事前、事中、事后各个环节,全面规范业务操作,形成新的工作模式,对企业运营全流程进行管理,实现统一期现、统一交易、统一风控、统一绩效考核以及业务溯源,使得企业业务得以可视、管理与追溯。 第四步,管理精细化,管理的迭代,由粗到细。在人工线下管理阶段,由于存在明显的效率瓶颈及能力边界,庞大且瞬息万变的数据依靠人工无法做到准确量化,传统的ERP和Excel,难以满足大宗领域特定功能需求,无法做到对衍生品的交易进行严格把控,这就很容易套保变投机,造成衍生品巨亏事件发生。通过借助更先进的系统工具,业务的精细化决策成为可能。 第五步,最终目标达到决策智能化,没有数字化的企业,由于管理者缺乏必要的数据信息,在决策时只能凭经验拍脑袋。而企业经过前面几个阶段的改造迭代,数据有了大量积累,就可通过数字化系统赋能。 例如套期保值系统提供的多维数据分析模块,嵌套金融衍生业务管理制度,将套期保值与购销存业务、财务会计核算、内控监管有机结合,根据企业内部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计算分析衍生口风险敞口,对敞口和衍生品头寸进行匹配,通过现货和衍生品的波动率计算合适的套保比率设置、资金的预警、开仓品种、合约的控制、开仓比例的控制、止盈止损的控制等对衍生品交易进行严格的控制,并形成期现结合台账,为企业中高层的战略及执行决策提供可靠的支持。不再依靠人的经验来决定业务发展方向。 来源:物流与供应链金融
2022-08-16
查看详情 -
27部门联合发布!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供应链融资、订单融资等业务 为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激活创新发展新动能,推进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文化强国建设,商务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27部门近日出台《关于推进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发挥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示范作用,实施文化贸易“千帆出海”行动计划,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贸易骨干企业。支持骨干企业与中小微企业建立良性协作关系,通过开放平台、共享资源、产业链协作等方式,引导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国际化发展道路。培育文化贸易专业服务机构。 创新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更多与文化贸易特点相适应的信贷产品、贷款模式,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供应链融资、订单融资等业务,支持境内银行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开展境外人民币贷款业务。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贸易企业上市融资,以及通过发行公司债券、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方式融资。积极探索创新文化贸易出口信用保险承保模式,提升承保理赔服务水平质量,根据市场化原则合理确定费率。积极推广“信保+担保”模式,以多种方式为文化贸易企业提供增信支持。鼓励保险机构开发文化类专属险种,增强机构服务能力。支持保险资金、符合条件的资产管理产品投资面向文创企业的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等,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全文如下: 商务部等27部门关于推进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中国贸促会、中国外文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推进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为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激活创新发展新动能,推进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文化强国建设,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进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着力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着力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和内容形式创新,着力促进文化贸易规模增长和结构优化,增强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中华优秀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二)工作原则。坚持服务大局。服务文化强国建设目标,通过文化贸易发展提升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带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亲和力、吸引力、辐射力,为共建“一带一路”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坚持守正创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遵循国际规则和文化传播规律,把握数字化发展趋势,拓展平台渠道,创新内容形式、发展模式,创作和生产更多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坚持政策引导。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深化改革开放,加强政策支持,营造发展环境,释放发展活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统筹推进。加强统筹指导,鼓励多方参与,注重资源整合,加强规范引导,统筹推进文化产业和贸易高质量发展,推动对外文化交流、传播与贸易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三)主要目标。对外文化贸易规模稳步增长,结构持续优化,高附加值文化服务出口在对外文化贸易中的比重稳步提升。到2025年,建成若干覆盖全国的文化贸易专业服务平台,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文化平台和行业领军企业,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文化品牌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高,文化贸易对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对文化强国建设的贡献显著增强。 二、深化文化领域改革开放 (四)积极探索高水平开放路径。探索有序放宽文化领域限制性措施,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和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等先行先试作用,主动对接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围绕文化领域开放开展压力测试,建立健全适应新形势新需要的风险防范机制。 (五)深化文化领域审批改革。聚焦推动文化传媒、网络游戏、动漫、创意设计等领域发展,开展优化审批流程改革试点,扩大网络游戏审核试点,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方式。探索设立市场化运作的文物鉴定机构,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展览、教育和文创开发。 (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口。围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有序扩大出版物、电影、电视剧、网络视听、体育、演艺和文化艺术等领域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口,促进高水平市场竞争。 三、培育文化贸易竞争新优势 (七)大力发展数字文化贸易。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发挥国内大市场和丰富文化资源优势,加强数字文化内容建设,促进优秀文化资源、文娱模式数字化开发。支持数字艺术、云展览和沉浸体验等新型业态发展,积极培育网络文学、网络视听、网络音乐、网络表演、网络游戏、数字电影、数字动漫、数字出版、线上演播、电子竞技等领域出口竞争优势,提升文化价值,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华文化符号。 (八)扩大出版物出口和版权贸易。推动主题出版物出口,扩大文学艺术、传统文化、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出版物和学术期刊、教材、少儿读物、学术数据库产品出口。积极发展版权贸易,扩大版权出口规模,提升版权出口质量,优化内容品质和区域布局,拓展版权出口渠道和平台。提升外向型图书整体策划、编辑出版和设计印刷水平,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出版,提高国际市场影响力。 (九)鼓励优秀广播影视节目出口。支持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综艺节目创作和出口,加大海外推广力度,做强“中国联合展台”,创新叙事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加强与海外媒体平台合作,拓展广播影视节目出口渠道。鼓励影视制作机构开展国际合拍。 (十)支持扩大文艺精品出口。鼓励各类演艺机构创作开发体现中华优秀文化、面向国际市场的演艺精品,开展海外巡演和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演出,推动民族特色戏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走出去,带动舞美设计、舞台布景创意和舞台技术装备创新和出口。培育演艺服务出口特色品牌,提升对外演艺服务能力。 (十一)推动中华特色文化走出去。加强传统文化典籍、文物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网络化转化开发,面向海外用户开发一批数字文化精品。支持艺术家、传承人等与专业机构开展合作,实现资源整合,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大力促进中国餐饮、中医药、中国园林、传统服饰和以中国武术、围棋为代表的传统体育等特色文化出口。 (十二)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出口。加强与世界各国、各地区创意设计机构和人才的交流合作,推动中华文化符号的时尚表达、国际表达。发挥文化文物单位资源优势,加大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力度,扩大文化创意产品出口。发挥建筑设计、工业设计、专业设计优势,支持原创设计开拓国际市场。推动将文化元素嵌入创意设计环节,提高出口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内涵。四、激活创新发展新动能 (十三)提升文化贸易数字化水平。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促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赋能文化产业和贸易全链条,带动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数字化运营能力。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鼓励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鼓励文化企业积极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深化国际产业和技术合作。 (十四)加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优化国家文化出口基地营商环境,为文化贸易企业、人才、资本、技术、数据、信息集聚创造有利条件,完善多元化支持举措,建设文化出口高地,发挥基地集聚示范引领效应。鼓励各地区挖掘特色优势文化产业出口潜力,延伸产业链,完善服务链条,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出口基地。 (十五)鼓励数字文化平台国际化发展。引导文化领域平台类企业规范健康发展,支持平台企业做大做强,支撑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内容、模式创新。鼓励平台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升平台海外影响力,带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 (十六)创新发展数字内容加工等业务。发挥综合保税区政策功能优势,支持开展“两头在外”的数字内容加工业务,研究完善监管模式,鼓励企业为境外生产的影视、动漫、游戏等提供洗印、译制、配音、编辑、后期制作等服务。支持在具备条件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开展文物、艺术品仓储、展示、交易和文物鉴定等业务。 五、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十七)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发挥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示范作用,实施文化贸易“千帆出海”行动计划,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贸易骨干企业。支持骨干企业与中小微企业建立良性协作关系,通过开放平台、共享资源、产业链协作等方式,引导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国际化发展道路。培育文化贸易专业服务机构。 (十八)加强国际化品牌建设。在动漫、影视、出版、演艺、游戏等领域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挖掘中华老字号、传统品牌、经典标识形象的文化内涵,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引导和推动企业加大创意开发和品牌培育力度,提升品牌产品和服务出口附加值。 (十九)发挥平台载体赋能作用。鼓励建设一批“一站式”文化贸易服务平台,为文化贸易企业提供国别政策、市场信息、法律服务、技术支撑、人才招聘等服务。支持建设影视、版权等领域海外推广和数字化交易平台。建设语言服务出口基地,提升国家语言服务能力,用好小语种人才资源,为文化产品、服务、标准走出去提供专业支撑。 (二十)扩大文化领域对外投资。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业创新对外合作方式,优化资源、品牌和营销渠道,面向国际市场开发产品、提供服务,提高境外投资质量效益。鼓励优势企业设立海外文化贸易促进平台。推动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领域投资合作。 六、拓展合作渠道网络 (二十一)健全文化贸易合作机制。推进中国标准国际化进程,积极参与国际规则、标准制定,拓展文化贸易发展空间。加强与各国及政府间国际组织交流合作,积极商签政府间合作备忘录,健全文化产业和贸易政策沟通对话机制,为企业合作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二十二)拓展文化贸易合作渠道。提升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重点展会的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水平,更好搭建文化贸易展览展示和洽谈交易平台。支持企业参加重要国际性文化节展。鼓励企业运用跨境电商等新模式新渠道拓展海外市场。发挥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商协会作用,拓展对外文化贸易渠道。 (二十三)聚焦重点市场深化合作。扩大与港澳台地区文化贸易合作,发挥港澳企业渠道优势,鼓励企业联合开拓海外市场。结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巩固日韩和东南亚等传统市场优势,积极拓展其他周边国家市场。深耕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主动对接市场标准和文化需求,针对性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深入拓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市场。 七、完善政策措施 (二十四)完善投入机制。统筹利用相关财政资金政策,支持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和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扩大文化服务出口,培育重点企业和文化品牌。更好发挥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作用,利用市场化方式为符合条件的文化贸易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支持文化贸易发展。 (二十五)创新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更多与文化贸易特点相适应的信贷产品、贷款模式,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供应链融资、订单融资等业务,支持境内银行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开展境外人民币贷款业务。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贸易企业上市融
2022-07-29
查看详情 -
数字化转型应有生态化思维 近日,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公布了“2021年度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为中小企业有效推进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在已公布的47个企业案例中,既有对制造流程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等具体项目,也有构建智能制造信息化协同等大数据平台,推动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的整体项目。总体看,数字化转型有益于管理升级和产品提升,帮助企业实现降本增效、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 产业数字化转型以企业为主体,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是其主战场。如今,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中小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必修课,也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技术突飞猛进,成为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发展新动能的助推器、加速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以及产业数字化转型。 近年来,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深化,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基础。数据显示,我国已累计开通近156万个5G基站,全国在建“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2400个。工业互联网不仅促进了单个企业提质降本增效,也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高效运转,并已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广泛应用,为更多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 与之相应,中小企业在推进数字化转型时,应树立生态化思维,以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和平台全面改造管理流程,优化组织结构,提升全要素配置率、生产率。同时,将数字化转型应用向产业链上下游、生产的前后端等各环节拓展,重塑产业布局,发现新的产业机遇和增长点。 尤为关键的是,企业需要持续更新和转变观念,树立整体思维,进行全局谋划,认识到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涵盖了生产组织、经营管理、战略运营等的全方位变革,要推动数字化转型成为自身成长进化的内生动力,不断朝着更高级、更久远、更系统的方向演进。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张 双)
2022-07-25
查看详情 -
金融视角解析供应链金融三种模式和发展趋势 供应链金融服务已在资本市场上掀起热潮,成为不少产业转型的新方向,B2B企业如何做好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在升级换代的同时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迎来发展黄金时期。 供应链金融具有产业和金融两个属性,由于对两个属性不同的侧重,市场对于供应链金融的定位也不同。一起来看看以金融的视角看供应链金融 ,会是什么样子? 一、异于传统的三个核心 供应链金融不是新名词,但其具体运作模式完成了演化升级,异于传统的三个核心点:业务主体、授信模式以及业务模式 1、业务主体 金融业务主体从银行到核心企业。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银行作为业务主体,基于核心企业的信用资质给上下游中小企业进行授信。而新模式下,核心企业成为了金融业务的主体,其资金来源也突破银行单一通道的限制,进一步扩展到多元非银金融机构,甚至通过自己获取金融牌照来实现资金的融通。相应的,核心企业也获得了原本属于金融机构的利差收入。 不同于市场将金融业务作为核心企业辅助性业务的主流观点,只要供应链金融可以提供更大的利润,核心企业没有动机限制金融业务发展。 2、授信主体 授信主体由原来的“N”到现在的“1”。中小企业本身直接在银行融资的难度较大,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通过核心企业的类担保获得银行融资,本质上仍是基于信用差进行资金的融通,银行授信主体既包括核心企业,也包括中小企业,也即是对N个企业的整体授信。 新模式下,资金方只对核心企业授信,而核心企业再基于实体交易对中下游企业授信,资金风险敞口由银行端下移至核心企业。 作为风险承担主体,核心企业也将获得相应风险溢价收益;此外,基于自身对行业以及上下游企业的信息优势,进一步获得风险定价能力提升的收益,实现产业整体资源优化配置。 3、业务模式 供应链金融本质上是O2O模式的演化。不同于一般线下体验、线上提交需求的O2O模式,产业链金融的O2O模式中线下因素更为核心。 线下产业因素是供应链金融的根基所在,掌握了核心渠道或具备核心品牌的企业转型供应链金融业务最具优势,其核心位置被其他企业代替的可能性较低。 线上平台最大的作用在于供给、需求信息匹配效率的提升,以及对运作效率的提升。而一般产业垂直领域电商均兴起于近几年,目前仍面临新进入者的潜在威胁,真正具备“护城河”特质的电商平台较少,更需深度挖掘。 二、供应链金融的生存空间:四个利差 要在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中立足,核心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相对竞争点,通过比较优势开拓生存空间。本小节,关于供应链金融的存在哲学:四个利差。 第一维利差:信用差 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用差是供应链金融的资金源头。核心企业拥有规模更大的业务规模,在产业链中占据核心地位,高信用在资金获取上具备天然优势。 从金融体系融资的差异本质上是信用的差异,也是供应链金融的资金源头。此外,核心企业依靠自身对产业链的强把控力,拥有更多的预收账款(对下游企业)和应付账款(对上游企业),较为充裕的现金进一步增强其信用等级。 第二维利差:认知差 基于对行业以及上下游企业的更深认识,核心企业在风控端具备优势。金融领域最核心的竞争力仍是风险定价能力,核心企业的立足之本在于其天然的风险识别能力,从而获得超额风险溢价。 1)核心企业对行业具备更为深刻的认知,对行业周期以及微观运行都具备传统金融机构不可比拟的优势; 2)基于业务往来所形成的对上下游企业信息更为核心的把控。 第三维利差:模式差 不动产抵押模式具备差异化竞争实力。在国外市场成熟国家,银行所接受的企业抵押中超60%是基于存货和应收账款的动产抵押,而国内不动产抵押占到了70%以上的份额。 动产抵押对金融机构要求更高,对抵押品更需要高频次的监控及信息互通,而目前的互联网金融趋势切到好处的解决了这个痛点,核心企业基于自身业务把控能力、仓储能力以及互联网平台,在以不动产抵押为核心的融资模式上较传统金融机构更具优势。 第四维利差:生态差 扎根于产业,供应链金融O2O生态更接地气。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核心企业更易搭建供应链融资生态。在发展成熟阶段,供应链金融将在产品、物流、仓储、资金融通等多个维度建立起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生态系统。 而互联网从消费到产业、从个人到企业的渗透加速了供应链金融生态的成型。与金融机构只做金融业务相比,供应链金融在产品业务端对上下游企业更具粘性,且相比于产品消费端的O2O模式更具产业根基。 目前时点看,核心企业已经具备了相当优越的内外条件:深耕产业的根基、转型的动机、金融变革窗口以及互联网的极速渗透,未来的突破点在于资金端和风控模式。 三、以金融的视角看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具有产业和金融两个属性,由于对两个属性不同的侧重,市场对于供应链金融的定位也不同。产业视角下,金融业务仅作为主业的补充,其存在目的仍在于强化主业,对金融业务的体量没有过多期望; 金融视角下,供应链金融业务定位于传统业务转型的标杆方向,且以金融的思维谋求业务推进。 1)金融领域是一个没有经历过残酷市场化竞争的行业,政策上普惠金融的推进,金融市场格局迎来变数,空间足够大; 2)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3)供应链金融本质上仍是金融业务。资金端、资产端和风控模式是金融业务的关键要素。 以金融的视角看供应链金融,必须抓住金融业务的本质,才可以在变幻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领悟到核心。 资金的融通是金融业务的核心,在供应链金融框架下,资金端涉及到资源规模和价格;资产端有关行业空间大小、行业格局及核心企业对上下游中小企业的把控力;风控端则要看基本模式、产品标准化程度、仓储能力等。掌握了金融本质的核心,才能选出真正好标的。 四、资金-渠道or牌照 资金端是供应链金融的开始,中短期决定供应链金融业务规模,资金规模和价格是核心看点。从资金来源上,可以分为外部渠道资金和内部资金,优劣对比应该回归到对资金成本、息差和风险的影响上。 1、外部渠道资金 外部资金运用本质仍是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信用差。供应链金融较为保守的模式,即核心企业利用自身信用优势获得外部资金,同时基于自身对中小企业业务往来形成的风控优势,针对中小企业进行资金融通业务。 核心企业和中小企业在外部融资能力上的差别是信用的差别,供应链金融存在的基础也即企业之间的信用极差。 信用极差大小决定业务空间,资金成本低,规模易触上限。在外部渠道融资模式下,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都作为金融机构的乙方,定位上没有本质差别,真正的差别在于对于外部资金的融资能力,所以信用极差的大小决定供应链金融业务空间。 核心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较为容易,同时贷款成本较非银机构融资成本要低,一般在7%-10%左右。外部融资模式下最大的瓶颈及资金规模,基于信用差获得的金融业务,在空间上容易受到限制,这也是产业视角下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空间持保留意见的原因。 以金融的视角看供应链金融看,未来更看好通过获得金融牌照的方式获得资金来源的模式。 2、获取金融牌照 甄别不同牌照价值,看杠杆、看资本实力、亦看资金价格。核心企业申请金融牌照最大的价值在于对资金端把控力的增强,且在经营战略上相较于纯利用外部资金,更偏向于金融机构的定位。价值选择上,自身资本实力越高、杠杆倍数越高、资金价格越低则价值越大。 资产证券化加速杠杆释放。目前券商资产证券化已经实行注册制,同时各类资产管理平台都为金融资产的证券化以及转让提供便利,从而加速资金杠杆的释放。若参照美国资产证券化资产规模占GDP40%的比重,国内资产证券化空间5.6万亿,核心企业在资产端的操作空间将大为提升。 五、产业链基础 并不是所有产业的核心企业都适合做产业链金融,在规模效应下才具备真正转型价值。我们归纳了产业端决定价值的核心要素:大行业、强控制力、弱上下游。 大行业有大空间。大行业蕴藏巨大融资需求,意味着供应链金融所具有的潜在空间,只有存在较大的金融业务空间,核心企业转型动力才更足。 除了直接的规模影响之外,大行业中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越为复杂,核心企业通过建立互联网平台所具备的效率提升空间也越大,相比于传统金融机构所具有的优势也越为明显。 在供应链金融资产端价值判断中,“大行业”是第一位的,只有大行业才具备较大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拓展价值,然后再去判断上下游企业是否存在融资需求,以及核心企业对于融资需求的满足能力。 六、弱上下游:融资需求存在痛点 上下游强弱决定融资痛点程度。上下游企业越弱势,其融资需求越无法得到充分满足,融资痛点的存在是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前提。 供应链金融所要解决的正是上下游企业融资痛点问题,痛点越深,供应链金融施展相对优势的空间越大,而较为强势的上下游则意味着核心企业转型金融服务的难度越大。 传统金融机构以不动产抵押为主,供应链金融以动产抵押为主要竞争手段。一般中小企业固定资产较少,而以应收账款和存货方式存在的动产较多,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难度大。 核心企业基于实体业务往来所具备的信息优势,针对中小企业进行相关动产质押融资,形成与传统金融机构的产异化竞争格局。 七、强控制力:解决痛点能力 垄断优于寡头,寡头优于竞争。核心企业依靠自身优势已经在产业链中某些环节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竞争力大小决定其对上下游企业的话语权,话语权的强弱视核心企业经营业务的市场格局,垄断优于寡头,寡头优于竞争。 其中,处于垄断地位的核心企业对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话语权最强,这将在两方面提升核心企业的金融服务能力: 1)对上下游把控力越强,相对信用极差越大,融资相对优势越大; 2)更强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主导能力。 工业企业对行业把控力侧重产业中上游,电商平台侧重下游。 核心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不同位置,将直接决定其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展业领域,可从覆盖领域的广度和深度判断价值。物流企业覆盖领域最为广泛,但相对于制造企业和电商平台,物流企业业务深度较低;核心制造业企业与原材料供应商和经销商接触较为紧密; 电商平台在广度上最低,但由于较高的消费频次,其具备最高的覆盖深度,如京东白条等即是在与消费者高频次互动形成的大数据基础上展开。 八、风险把控见真章 金融竞争本质在于风险定价能力。在供应链金融领域,核心企业相对于传统企业优势的本质即在于风险定价能力的增强。电商类核心企业优势在于大数据下的信用评估体系,产业类核心企业优势在于对动产融资的把控力。 产业类核心企业风控:产品标准化+仓储能力。产品标准化程度越高,价值评估越容易,同时高度标准化的产品在资产处置上更容易,降低流动性风险。核心企业自建仓储可以有效控制信用风险,也是产业类核心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平台类核心企业风控:大数据优势。电商平台类核心企业,拥有更高的业务频次,上下游分别为供应商和消费者,基于应收账款、预付账款贷款以及信用融资是主要形式,风险控制主要依靠平台交易往来所形成的大数据优势,比如京东白条的风控模式。 九、行业信息化龙头 真实交易数据和征信系统是杀手锏: 行业信息化龙头转型供应链金融。行业信息化龙头,为特定某个或两三个行业提供信息化服务。长期以来,信息化服务商的主要利润来自软件、系统集成和系统运维三大部分,维持着较为稳定的增长速度。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信息化龙头企业切入金融领域正成为行业标配,供应链金融研习社也为此创造许多案例。 行业信息化龙头借助软件的推广使用,渗透到服务对象的生产、经营交易中去,产生系列大数据,这些数据本身即是征信系统天然素材。 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金融,征信体系是信息化龙头风控利器。供应链金融本质仍是金融,风险定价能力仍是竞争的最为核心的内容。 按照我们在五维模型中的分析,在于传统金融的对比中,供应链金融的风控优势有两方面:大数据下的征信系统、融资质押标的下的标准化,显然信息化龙头在前者具备明显优于传统金融机构的优势。 五维模型定价值:征信系统是杀手锏。行业信息化龙头依托大数据,在风控端具备优势,市场空间方面视不同行业而异。需要指出的是,行业信息化龙头一般缺少对于上下游企业的掌控力,在金融供给总体不足的市场环境中,风控
2022-06-13
查看详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